世界卒中日|关于卒中的这些事儿
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,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。又叫脑血管意外。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。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。
目前,中国40~74岁居民首次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.3%。年龄≥40岁居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.89%上升至2018年的2.32%,推算年龄≥40岁居民卒中现患人数1318万。
----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》解读
中国卒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中,年轻化趋势突出
我国卒中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为:
(1)年龄特征,发病呈现年轻化;
(2)性别差异,男性高于女性;
(3)地域差异,北高南低,中部突出;
(4)城乡差异,农村高于城市;
(5)类型差异,缺血性卒中增多,而出血性卒中降低等。
其中年轻化趋势值得关注。我国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,低于发达国家75岁左右。GBD数据显示,中国卒中人群发病年龄70岁以下患者比例由2015的61.94%增长至2017的62.48%。我国40岁及以上卒中患者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0.9~63.4岁,首次发病年龄构成中40~64岁年龄段占比超过66.6%。
十大卒中危险因素依旧
卒中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,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、种族、遗传因素等。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卒中预防主要干预的危险因素,包括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心脏病、吸烟、酒精摄入、饮食、超重或肥胖、体力活动不足、心理因素等。这十大危险因素并无新意,与往年完全相同。
来自全世界32个国家的卒中研究结果显示,世界范围内90.7%的卒中与以上10项可干预性危险因素相关。对于我国人群,该10项危险因素与94.3%的卒中发生有关。
1、高血压
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首要的危险因素。我国居民高血压知晓率与控制率不容乐观,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(从35~39岁的12.6%增加至70~74岁的58.4%)。2012~2015年,我国“十二五”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3.2%。据此估计,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2.45亿;而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患病人群控制率分别为46.9%、40.7%和15.3%。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东北地区相对较高,而知晓率西南地区相对较低。治疗率西藏和贵州偏低,部分南方省份和东北三省也均较低。高血压总体控制率以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偏低;而治疗后血压控制率以东部沿海地区最高。
2、体力活动不足
体力活动不足是卒中重要危险因素,而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。体力活动适用于任何年龄层卒中的预防,并且年轻人群受益程度更多。
目前,国际上多以体力活动消耗小于4180KJ/周作为体力活动不足的判断标准,每次锻炼10min、每次中等强度及以上,每周至少3d运动为有效体育锻炼。成年人群参加有效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11.9%;与其他年龄组相比,25~44岁和75岁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低。近年来青少年面临着体力活动不足与静坐时间过长的双重挑战。
3、超重或肥胖
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。体质量指数与卒中风险之间存在J型的剂量反应关系,体质量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,卒中风险增加1.10倍。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。
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与成年人类似。2014年数据显示,20~69岁城乡居民超重的粗患病率为34.26%,男性为39.91%,高于女性的28.42%,乡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,男性高于女性。
4、血脂异常
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,也是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。
高胆固醇血症、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、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6.9%、8.1%、20.4%和13.8%。男性总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高于女性,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女性。
5、吸烟
我国的标化吸烟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,2003年、2008年及2013年我国当前吸烟率分别为26.0%、24.9%和25.2%;男性吸烟率在2003年、2008年及2013年分别为 48.4%、47.0%和47.2%,明显高于女性的3.1%、2.3%、2.7%。
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健康宣教,但男士吸烟率维持在高水平,令人堪忧。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15~24岁间的青少年吸烟率从2003年的8.3%上升至2013年的12.5%,十年间青少年吸烟率增幅50%。
戒烟可以降低卒中发病率?答案是肯定的,戒烟可以降低卒中发病率,而且改善卒中预后及复发。有研究表明,在卒中发生后6个月内戒烟可在4、8年内显著降低再发卒中、心肌梗死或死亡的发生率。
6、不合理膳食
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居民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膳食特点逐渐趋向于高热能、高脂肪和高糖模式,而这些增加了慢性疾病的风险。
中国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率为50.1%,中国成年钠的摄入量为每天5.3g,已经明显低于2002年的6.3g,但仍明显高于世卫组织的建议每天钠的摄入量(<2g)。我国居民每日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严重不足,达标人群比例仅为22%~26%和 14%~19%。
7、心脏疾病
包括心房颤动、卵圆孔未闭。心源性栓塞造成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4%~30% ,而心房颤动(简称房颤)导致的心源性卒中约占70% 。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比常人高出5倍。人群中总的卵圆孔未闭患病率为27.3%;不明原因且没有危险因素者中,卵圆孔未闭患病率高达54%。
8、糖尿病
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.14亿,且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;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,并且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。而糖尿病的知晓率、治疗率、治疗人群控制率分别为36.5%、32.2%、49.2%。超过一半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有糖尿病。
9、心理因素
心理因素会增加卒中的风险。社会心理压力增加30%的总体卒中风险,重度抑郁发作会增加15%的卒中风险。与卒中后不伴有抑郁患者相比,卒中后抑郁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9%。
10、酒精摄入
研究显示,大量饮酒可使卒中风险增加20%,并使卒中相关死亡率上升16%,并与饮酒剂量呈正相关。
2016年,全球有大约300万人因使用酒精而死亡,占全球死亡总数的5.3%,其中大部分为男性。
中国18~59岁就业流动人口饮酒现状分析研究显示,调查前12个月饮酒率为51.7% (男性71.9%,女性24.7%),男性饮酒者每周饮酒率为53.9%,日均酒精摄入量为18.7g;女性饮酒者分别为16.7%和4.1g。我国青少年的饮酒现状也值得注意。相对吸烟需要完全戒除外,酒精摄入要避免大量饮酒。
其它因素还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、大气污染、偏头痛、妊娠和产褥、毒品和肿瘤。
脑卒中后遗症
脑卒中后遗症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,遗留的以半身不遂、麻木不仁、口眼歪斜、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。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、认知障碍、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后遗症。